底棲動物調查

底棲動物調查

底棲動物調查是指對生活在水體底部的動物群體進行系統的調查和研究,主要關注其種類、數量、分布及生態習性等方面。中科檢測是專業的環境檢測中心,可開展底棲動物調查相關服務。
我們的服務 生態環保 底棲動物調查

底棲動物調查 調查背景

底棲動物調查是指對生活在水體底部的動物群體進行系統的調查和研究,主要關注其種類、數量、分布及生態習性等方面。這類調查通常涉及對底棲動物的采樣、分類、鑒定和計數,旨在評估水體的生態健康狀況。底棲動物作為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水質變化和環境污染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因此它們的調查能夠有效反映水體的長期健康狀況。

底棲動物調查適用于各種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等自然和半自然水域。調查方法多樣,常用的采樣技術包括拖網法、底拖網法和環境DNA技術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獲取底棲動物的多樣性和群落結構信息,進而為水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底棲動物調查也在生態恢復、環境監測和水質評價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為水體管理和生態保護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

中科檢測是專業的環境檢測中心,可開展底棲動物調查相關服務。

底棲動物調查 調查規范

《海洋調查規范第一部分總則》GB/T 12763.1—1991

《海洋調查規范第六部分海洋生物調查》GB/T 12763.6—2007

《淡水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技術規范第二部分底棲動物調查》(2009)


底棲動物調查 調查要求

(1)調查時間及頻次

通常應該每季度調查一次,最低限度應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樣一次。水庫、湖泊采樣應在最大蓄水量時和最小蓄水量時進行采樣。如有特殊情況可酌情調整調查次數。

(2)斷面選擇

在選定采樣點和采樣斷面前,應對所調查的水域進行全面了解,根據不同的環境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點作為定性、定量的采樣點或采樣斷面。

每一斷面采樣點的多少,應考慮水域底質、水深、水質、水色、流速、流態、水生植物、進出水口、庫灣、敞水帶污染區及相對清潔區等。原則上,采樣點愈多愈好,斷面的間距愈近愈好,但應從調查現場的實際、工作量的大小、人力和經費的可能而定。

對于湖泊,還應選擇主湖區、隔離水域及半隔離的湖灣設置采樣點;對于水庫,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水庫的入水口區、出水口區、中心區、消落區、最深水區、沿岸帶、庫灣、污染區及相對清潔區等水域設置采樣點;對于河流,還應考慮在淺水灘、深槽、泉水區、支流和回水灣以及受有關水利水電工程的運行影響水域的觀察,必要時可增加采樣點。

(3)樣品采集

每個采樣點上,應用合適的采樣器各采集兩個間隔2m-3m的平行樣品。水域中有螺、蚌等較大型底棲動物時,用帶網夾泥器或三角拖網采集,記錄拖網拖采面積。如采樣點底質為卵石、礫石,上述采樣器無法采樣,則可用人工基質采樣器采集定量樣品。采樣時,各采樣點底部應放置兩個采樣器,放置時間一般為14d。當水深和流速條件允許,應下水人工摸取螺、蚌等大型底棲動物,或揀取鵝卵石、礫石上,采集一定面積內的水生昆蟲。

(4)稱重

每個采樣點所得的底棲動物應按不同種類準確地稱重。軟體動物精確到0.01g;水生昆蟲和水棲寡毛類精確到0.001g。同時,樣品應固定10d以上;沒有附著的淤泥雜質;標本表面的水分已用吸水紙吸干;軟體動物外套腔內的水分已從外面吸干;軟體動物的貝殼保存完整。


底棲動物調查 調查內容

(1)種類組成及多樣性;

(2)數量分布;

(3)棲息密度;

(4)生物量;

(5)優勢類群的種類組成、群落結構。


底棲動物調查 調查方法

(1)底質采樣法

根據水體深度及取樣性質,選用合適規格的采泥器采取泥樣,經淘洗后,分裝帶回室內鑒定、分析。

(2)拖網法

航向穩定后,根據水體深度確定拖網繩長和拖網時間,進行取樣,按類別、個體大小、柔軟脆弱和堅硬帶刺者分別裝瓶,帶回室內鑒定、計數、測定生物量等。

(3)采芯樣法

對于小型底棲生物,用有機玻璃管從取樣器中采芯樣(再采樣),進行記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