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次
2025-05-15
海洋,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還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著不可或缺的支持。然而,海洋溢油污染如同一顆“生態定時炸彈”,正嚴重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海洋溢油污染生態修復監測與評估顯得尤為關鍵且必要。及時準確的監測與評估,可快速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減少溢油擴散和危害范圍,降低生態修復成本和對社會經濟的間接損失,如避免漁業資源減少、旅游收入降低等情況。

中科檢測是第三方檢測機構,遵循GB/T45142-2025標準進行監測和效果評估工作,可提供一系列海洋溢油污染生態修復監測和效果評估服務,并出具權威報告。
生態修復監測內容
1、監測范圍
宜依據海洋溢油污染生態修復實際情況、所在海域開發利用現狀等確定,監測范圍宜覆蓋整個生態修復影響區域,并適當外擴,同時在鄰近海域布設對照站位。
2、監測要素
1)必選要素
—海水化學:石油類
—海洋沉積物:石油類
—海洋生物:大型底棲生物
—生物體質量:石油烴
2)可選監測要素和監測指標
—水文氣象:水深、水溫、鹽度、海流、透明度、水色、能見度、天氣現象、海面風、氣溫等
—海水化學:pH值、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活性磷酸鹽、氨鹽、亞硝酸鹽、硝酸鹽、葉綠素a、多環芳烴等
—海洋沉積物:沉積物粒度、氧化還原電位、有機碳、硫化物、多環芳烴、苯系物、石油烴降解菌等
—海洋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潮間帶生物、微生物、魚類浮游生物、游泳動物等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紅樹林:分布面積、覆蓋度、成活率等
海草床和鹽沼:分布面積、覆蓋度、成活率等
珊瑚礁:珊瑚覆蓋率、存活率、魚類密度等
牡蠣礁:牡蠣礁斑塊面積、活體牡蠣礁密度、成活率等
砂質海岸:潮間帶生物生物量、沉積物質量等
3、監測時間與頻率
依據不同的生態修復實際情況而定,在生態修復實施前、實施中及實施后宜分別開展一次監測,每次監測的范圍、站位位置和站位數量原則上宜保持一致,監測時間原則上宜選擇在同一季節進行。
生態修復效果分析和評估
1、評估內容
評估內容宜包括生態修復實施完成情況分析和生態修復效果評估。
2、評估指標
評估指標宜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選擇,宜包括海水化學、海洋沉積物、海洋生物、生物體質量及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等。海水化學、海洋沉積物、海洋生物、生物體質量評估指標宜包括石油類及大型底棲生物多樣性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評估指標宜包括覆蓋率、存活率等。
選擇海洋溢油事故發生前3年內最近的歷史同期監測數據作為本底值,當缺乏歷史同期數據時,宜選擇鄰近海域環境條件相似的對照區同期監測數據作為本底值。
3、修復效果評估
1)海水質量修復效果評價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大于或等于80%,評估結果為優。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小于80%,且大于或等于50%,評估結果為良。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小于50%,評估結果為差。
2)海洋沉積物質量修復效果評價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大于或等于70%,評估結果為優。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小于70%,且大于或等于50%,評估結果為良。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小于50%,評估結果為差。
3)生物體質量修復效果評價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大于或等于70%,評估結果為優。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小于70%,且大于或等于50%,評估結果為良。
-監測結果優于本底值均值的站位比例小于50%,評估結果為差。
4)海洋生物修復效果評估
-ΔMBI≥1.25,評估等級為優。
-0.75≤ΔMBI<1.25,評估等級為良。
-ΔMBI<0.75,評估等級為差。
5)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修復效果評估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評估結果為“優”“優秀”或“實現”,評估等級為優。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評估結果為“良”“中”“良好”“合格”或“基本實現”,評估等級為良。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評估結果為“差”“不合格”或“未實現”,評估等級為差。
6)生態修復效果綜合評估等級
-全部指標評估結果均為“優”,評估等級為優秀。
-各項指標評估結果為“優”或“良”,評估等級為良好。
-有1項指標評估結果為“差”,評估等級為一般。
-有2項及以上指標評估結果為“差”,評估等級為較差。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

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