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次
2025-05-15
海洋,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支撐著全球氣候調節、資源供給等關鍵生態功能。然而,隨著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的日益增多,海洋生態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頒布,彰顯了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在此背景下,規范和指導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迫在眉睫。新批準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海洋生態環境》(HJ1409-2025)作為國家生態環境標準,于2025年2月1日起實施,旨在從源頭預防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凸顯了開展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對于守護海洋生態安全、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中科檢測是第三方檢測機構,遵循HJ1409-2025標準進行涉海工程建設項目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可提供一系列海域內建設項目的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服務,并出具權威報告。
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標準
HJ1409-2025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海洋生態環境
GB3097海水水質標準
GB3552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
GB4914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
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
GB17378(所有部分)海洋監測規范
GB18421海洋生物質量
GB18486污水海洋處置工程污染控制標準
GB18668海洋沉積物質量
GB/T12763(所有部分)海洋調查規范
GB/T41339海洋生態修復技術指南
GB/T42631近岸海洋生態健康評價指南
HJ2.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
HJ2.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
HJ19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
HJ169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
HJ442(所有部分)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HJ624外來物種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
HJ819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總則
HJ884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準則
HJ1406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入海排污口設置論證技術導則
HY/T081紅樹林生態監測技術規程
HY/T082珊瑚礁生態監測技術規程
HY/T083海草床生態監測技術規程
HY/T147.5海洋監測技術規程第5部分:海洋生態
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
第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研究有關文件,進行工程方案和選址選線的符合性分析;
2、開展區域環境狀況的數據收集和初步調查,明確功能區和海域環境管理要求,識別主要環境影響,確定評價內容;
3、篩選評價內容和評價因子,確定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明確評價標準、評價重點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4、識別建設項目施工和運行中的環境風險,確定環境風險評價等級、評價范圍,調查環境風險敏感目標。
第二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根據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開展與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的污染源、海洋生態環境現狀、水文動力與地形地貌、海洋生態敏感區的調查與評價,開展必要的環境質量現狀調查;
2、根據建設項目工程分析,確定與預測分析有關的工程參數,核算污染源源強;
3、選擇適合的預測分析方法,開展海水水質、海洋沉積物、海洋生態等環境影響預測,分析與評價建設項目對海洋生態環境及海洋生態敏感區的影響范圍與程度;
4、根據評價等級及評價范圍,開展環境風險影響評價。
第三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根據環境現狀調查和預測評價結果,按照環境管理要求,闡明建設項目的環境可行性;
3、提出環境保護對策措施和建議,開展環境保護措施的有效性論證;
3、編制環境跟蹤監測計劃和環境管理計劃;
4、給出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5、完成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寫。
涉海工程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涉海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生態環境存在多方面影響:
1、物理環境
圍填海、人工島等改變地形地貌,縮減灘涂濕地,破壞生物棲息場所;跨海橋梁等影響水文動力,降低海水自凈能力,改變海岸侵蝕淤積狀況。
2、水質方面
施工期疏浚等使底泥懸浮,機械燃油泄漏、生活污水排放致水體污染;運營期港口等排放含油廢水、生活污水等,含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且溫排水影響水溫。
3、生物群落
直接破壞紅樹林等棲息地,使眾多海洋生物失去生存空間,敏感物種難以存活,生物多樣性降低,群落結構改變。
4、生態功能
破壞紅樹林等固碳生態系統,減弱海洋固碳能力,影響氣候調節;損毀其消浪結構,降低海岸防護能力,加劇風暴潮災害威脅。
5、物種入侵
港口建設、海洋養殖等可能引入外來物種,若防控不當,外來物種大量繁殖,搶奪本地物種資源,破壞生態平衡。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

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