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次
2025-07-02
抗菌漆膜主要通過添加抗菌成分(如納米銀、有機抗菌劑)或特殊工藝處理,使漆膜表面失去微生物活性或直接殺滅細菌、霉菌。抗菌漆膜檢測有哪些標準規范要求?
抗菌漆膜檢測標準要求
1.《抗菌涂料(漆膜)抗菌性測定方法和抗菌效果》(GB/T21866-2008)
該標準適用于建筑和木器用抗菌涂料(漆膜)抗菌性能測定,其他涂料(漆膜)也可參照。在抗菌性能測定方法上,推薦貼膜法與搖瓶法。以貼膜法為例,需將含有特定試驗菌(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瓊脂培養基薄膜貼于漆膜表面,在適宜溫度(37℃)和濕度(相對濕度90%)條件下培養24小時,通過對比空白對照薄膜與試驗薄膜上菌落數量,計算抗菌率。
標準明確規定,抗菌涂料(漆膜)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應不低于99%,以此確保產品具有良好抗菌效果,保障消費者使用安全。
2.《漆膜耐霉菌性測定法》(GB/T1741-2020)
此標準主要針對漆膜耐霉菌性能檢測。檢測時,將漆膜樣板置于含有黑曲霉、黃曲霉等多種霉菌孢子懸浮液的特定環境中,在溫度28℃、相對濕度95%的恒溫恒濕箱內培養28天。
依據樣板表面霉菌生長程度進行評級,共分0-5級,0級表示無霉菌生長,5級為霉菌嚴重生長。對于在潮濕環境使用的漆膜產品,如廚房、衛生間墻面涂料漆膜,通常要求耐霉菌性等級不高于2級,以保證在長期潮濕環境下,漆膜不易滋生霉菌,維持美觀與使用性能。
3.《抗菌及抗病毒涂料》(T/CNCIA01014-2020)團體標準
中國涂料工業協會發布的該團體標準,對涂料(漆膜)的抗菌、抗病毒性能提出全面要求。在抗菌性能方面,細化了抗細菌和抗霉菌性能指標。抗細菌性能分Ⅰ級和Ⅱ級,Ⅰ級要求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細菌抗菌率大于等于99.9%,Ⅱ級抗菌率大于等于90%;抗霉菌性能也明確規定了不同菌種(如黑曲霉、出芽短梗霉等)條件下的防霉等級要求。
抗病毒性能上,Ⅰ級要求對H3N2流感病毒抗病毒率大于等于99.9%,對EV71腸道病毒抗病毒率大于等于95.0%。該標準填補了抗病毒涂料(漆膜)性能標準空白,推動涂料行業向抗菌抗病毒多功能方向規范發展。
4.《涂料(漆膜)抗病毒性能測試方法》(T/CNCIA03002-2020)團體標準
與上述團體標準配套,此標準規定了涂料(漆膜)抗病毒性能測試的術語定義、試驗原理、試劑材料及具體操作流程。其原理基于病毒在漆膜表面存活情況與感染宿主細胞能力變化,通過檢測病毒滴度來衡量抗病毒效果。
操作時,將一定量病毒懸液接種于漆膜表面,在特定條件下作用一段時間后,收集殘留病毒,接種到敏感細胞培養體系中,觀察細胞病變效應,計算病毒滴度,對比空白對照得出抗病毒率。該標準為準確檢測漆膜抗病毒性能提供科學方法,助力抗病毒涂料產品研發與質量把控。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

整體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