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次
2025-11-14
海洋疏浚物生物毒性測試目的是驗證疏浚物是否符合海洋傾倒或處置的環境標準,意義在于銜接環境監管與生態保護,既避免不合格疏浚物導致海洋生物死亡、生物多樣性下降,也為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在國標GB30980-2014《海洋傾倒物質評價規范疏浚物》中,僅要求沾污疏浚物和污染疏浚物開展生物學檢驗,且明確了水相、固相毒性及生物累積三類檢驗對應的生物選擇標準與毒性評價方法。

海洋疏浚物生物毒性測試生物選擇
GB30980標準針對三類生物學檢驗的場景差異,制定了對應的生物選擇原則,且推薦了適配不同海區的本土優勢物種,部分優先推薦物種還配套了詳細實驗規范,具體如下:
?。?)水相疏浚物毒性檢驗
該類檢驗聚焦疏浚物傾倒初期,溶解和懸浮污染物對水體生物的影響,推薦選用糠蝦、魚類、端足類,以及雙殼類或棘皮類幼蟲。這類生物多處于水體中上層,對水體中溶解態污染物敏感性強,且易在實驗室培養,能快速反饋短期急性毒性。
(2)固相疏浚物毒性檢驗
檢驗針對傾倒后沉積的疏浚物對底棲生物的影響,生物選擇需適配底棲生存環境,具體要求和推薦物種如下:
選擇原則:管棲或埋棲動物;耐受沉積物粒徑變化;毒性反應一致且易獲取。
優先推薦物種:日本大螯蜚、菲律賓蛤仔、雜色蛤仔。
此外,還推薦多齒沙蠶、薄云母蛤等物種,分別適配不同海區的固相毒性測試,部分物種如日本大螯蜚的檢驗方法在標準附錄中專門細化。
(3)化學組分生物累積檢驗
重點評估底棲生物對疏浚物中污染物的累積能力,生物選擇需滿足“能提供足夠組織用于污染物分析”“不易代謝有機污染物”等要求,同樣優先從管棲、埋棲動物中選取。優先推薦菲律賓蛤仔、日本刺沙蠶等,這些生物在海洋環境中廣泛分布,污染物累積特性明確,且分布于多個海區,適配不同區域的檢驗需求。
海洋疏浚物生物毒性測試評價方法
三類檢驗均有清晰的樣品制備流程、實驗規范和結果判定標準,通過死亡率、生長狀況等直觀指標,結合統計學方法判斷毒性,具體如下:
1、水相疏浚物毒性檢驗
樣品制備:疏浚物與潔凈海水按體積1:4混合,振蕩30分鐘后靜置1小時,取上層含懸浮顆粒的液體作為樣品,若渾濁則過濾或離心取上清液。
評價指標與判據:以96小時死亡率(糠蝦、魚類等)或48-96小時死亡率/不正常發育率(雙殼類幼蟲等)為核心指標。若檢驗組平均死亡率/不正常發育率與空白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或檢驗組指標超過50%,則判定檢驗未通過,表明水相疏浚物存在顯著毒性。
2、固相疏浚物毒性檢驗
樣品制備:同水相樣品的混合比例和振蕩、靜置流程,取沉降的全部沉積物作為固相檢驗樣品。
評價指標與判據:不同生物對應的評價指標不同,端足類和雙殼類以10天死亡率為指標,多毛類以20天生長干重為指標。例如端足類檢驗中,若檢驗組死亡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或死亡率超50%,則未通過檢驗;多毛類若檢驗組平均干重較對照組差異顯著,或干重差值超30%,也判定為未通過。
3、化學組分生物累積檢驗
實驗需將受試生物置于固相疏浚物樣品中,在規范的實驗室環境下培養一段時間。通過測定生物體內目標污染物(如重金屬、多氯聯苯等)的含量,與空白對照組生物體內的污染物含量對比,量化污染物的累積系數。若累積量顯著超出對照組,說明疏浚物中污染物易通過底棲生物富集,可能通過食物鏈放大生態風險,需進一步評估處置風險。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

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