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次
2025-09-01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攀升,科學檢測生活垃圾成為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關鍵前提。通過明確生活垃圾檢測指標與規范檢測方法,既能掌握垃圾成分特征,也能為處理工藝選擇、環境風險防控提供數據支撐。
生活垃圾檢測指標及方法
(1)物理特性檢測
組成成分分析:采用“手工分揀法”,將垃圾樣品按類別(廚余、塑料、玻璃等)人工分揀,稱重后計算各類別占比,符合《生活垃圾采樣和分析方法》(CJ/T313-2009)。
含水率檢測:稱取一定質量的垃圾樣品,在10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通過烘干前后質量差計算含水率,公式為:含水率=(烘干前質量-烘干后質量)/烘干前質量×100%。
容重檢測:使用已知體積的容器(如10L金屬桶)裝滿垃圾并壓實,稱重后計算單位體積質量,即容重=垃圾質量/容器體積。
(2)化學特性檢測
熱值檢測:采用“氧彈量熱法”,將垃圾樣品放入氧彈量熱儀中,在高壓氧氣環境下燃燒,通過測量水溫變化計算熱值,符合《固體廢棄物熱值測定方法》(GB/T213-2020)。
元素組成檢測:碳、氫、氧含量采用“元素分析儀”直接測定;氮含量用“凱氏定氮法”,通過強酸消化、蒸餾滴定計算;硫含量用“紅外吸收法”,燃燒后檢測煙氣中二氧化硫濃度換算。
重金屬含量檢測:先將垃圾樣品用硝酸-高氯酸混合酸消解,再通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ICP-OES)”測定重金屬濃度,符合《固體廢物金屬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HJ776-2015)。
(3)生物特性檢測
揮發性固體(VS)檢測:將烘干后的垃圾樣品在550℃馬弗爐中灼燒至恒重,VS含量=(烘干后質量-灼燒后質量)/烘干后質量×100%,反映有機固體含量。
BOD與COD檢測:BOD采用“稀釋接種法”,在20℃條件下培養5天,測量溶解氧變化;COD采用“重鉻酸鉀法”,通過重鉻酸鉀氧化有機物,計算消耗的氧化劑用量換算。
病原菌檢測:大腸桿菌采用“平板計數法”,將樣品接種到選擇性培養基上,培養后計數菌落數;沙門氏菌通過“增菌培養-分離純化-生化鑒定”流程檢測,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GB4789系列)相關要求。
(4)毒理學指標檢測
急性毒性檢測:按《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急性毒性初篩》(GB5085.2-1996),將垃圾浸出液對小鼠或大鼠進行灌胃,觀察14天內動物中毒癥狀與死亡率,判斷急性毒性。
重金屬浸出量檢測:采用“水平振蕩浸出法”(HJ557-2010),將垃圾樣品與浸提劑按比例混合,在25℃下振蕩18小時,過濾后檢測浸出液中重金屬濃度,若超過《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浸出毒性鑒別》(GB5085.3-2007)限值,則判定為危險廢物。
生活垃圾檢測需嚴格遵循國家標準與行業規范,確保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比性。隨著垃圾處理技術的發展,檢測指標與方法也將不斷優化,為實現生活垃圾的精細化管理與可持續處理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持。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

整體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