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次
2025-09-02
生活垃圾滲瀝液是指生活垃圾在填埋、堆放或轉運過程中,因雨水淋溶、垃圾自身水分釋放及微生物分解作用,形成的含有大量污染物的液態廢棄物。其成分復雜,若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會嚴重污染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因此需通過科學檢測明確污染物種類與濃度,為處理工藝選擇、達標排放監管提供依據。生活垃圾滲瀝液檢測有哪些方法要求?
生活垃圾滲瀝液檢測方法
一、物理性質檢測方法:
外觀與氣味:采用感官法,通過肉眼觀察滲瀝液顏色、透明度,嗅覺判斷氣味,初步判斷滲瀝液腐敗程度。
溫度:使用玻璃溫度計或數顯溫度計,直接插入滲瀝液樣品中,待讀數穩定后記錄,溫度會影響后續化學檢測及微生物活性。
pH值:采用pH計法,將校準后的pH電極插入滲瀝液樣品,待數值穩定后讀取。滲瀝液多呈酸性,pH值異常會影響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代謝功能。
電導率:采用電導率儀法,通過電導率儀測量滲瀝液的導電能力,反映其含鹽量(如氯離子、鈉離子)。滲瀝液電導率通常較高,鹽分過高會抑制微生物活性,需在檢測后針對性調整處理工藝(如脫鹽處理)。
懸浮物(SS):采用重量法,將滲瀝液樣品通過已恒重的玻璃砂芯漏斗過濾,截留懸浮物后烘干至恒重,通過“過濾前后漏斗質量差”計算懸浮物濃度,反映滲瀝液中固態雜質含量,是判斷預處理效果的關鍵指標。
二、化學性質檢測方法:
1.有機污染物檢測:評估生物降解性與毒性
化學需氧量(COD):采用重鉻酸鉀法,在強酸環境下,用重鉻酸鉀氧化滲瀝液中的有機物,通過硫酸亞鐵銨滴定剩余重鉻酸鉀,計算COD值,反映有機物總量。
生化需氧量(BOD?):采用稀釋接種法,將滲瀝液稀釋后接種微生物,在20℃避光條件下培養5天,通過測定培養前后溶解氧差值,計算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的含量,用于判斷滲瀝液是否適合生物處理。
揮發性脂肪酸(VFA):采用氣相色譜法,通過氣相色譜儀分離滲瀝液中的乙酸、丙酸、丁酸等脂肪酸,根據色譜峰面積定量,反映垃圾厭氧分解階段的代謝產物濃度,VFA過高會抑制厭氧反應器中甲烷菌的活性。
特定有機污染物(如苯系物、多環芳烴):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GC-MS),先通過固相萃取或液液萃取富集滲瀝液中的微量有機污染物,再用GC-MS分離并定性定量,排查具有毒性、致癌性的難降解有機物,保障處理后水質對生態環境的安全性。
2.重金屬檢測:
滲瀝液中常見重金屬包括汞(Hg)、鎘(Cd)、鉛(Pb)、鉻(Cr)、砷(As)等,檢測需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ICP-OES),方法適用于多重金屬同時檢測,利用等離子體激發重金屬原子產生特征光譜,根據光譜強度定量,可同時測定20種以上重金屬,效率高、線性范圍寬。
3.無機非金屬污染物檢測:
氯離子(Cl?):采用離子色譜法,通過離子色譜柱分離滲瀝液中的氯離子,根據保留時間和峰面積定量,氯離子過高會導致土壤鹽堿化,還會腐蝕處理設備。
氨氮(NH?-N):采用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氨氮與納氏試劑反應生成黃棕色絡合物,通過分光光度計測定吸光度定量,滲瀝液氨氮濃度極高(可達數千mg/L),是生物處理中“脫氮工藝”的核心控制指標。
總氮(TN)、總磷(TP):總氮采用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通過高溫消解將各類氮轉化為硝酸鹽,再測吸光度;總磷采用鉬酸銨分光光度法,磷與鉬酸銨反應生成藍色絡合物定量,TN、TP過高會導致受納水體富營養化(如藻類瘋長)。
三、微生物指標檢測方法:
菌落總數:采用平板計數法,將滲瀝液稀釋后接種至營養瓊脂培養基,37℃培養48小時,計數菌落數量,反映微生物污染總體水平。
大腸菌群:采用多管發酵法或濾膜法,通過大腸菌群在特定培養基中的發酵特性判斷是否存在,大腸菌群是“糞便污染指示菌”,其檢出意味著滲瀝液可能含致病菌。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

整體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