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新聞資訊
INFORMATION CENTER
牙膏微生物檢測方法有哪些
  • 9次
  • 2025-09-11

  口腔是一個復雜的微生物環境,而牙膏在生產、包裝、儲存和使用過程中,都有可能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一方面,生產原料如天然植物提取物、保濕劑等若處理不當,可能攜帶微生物;另一方面,生產環境的潔凈度不足、生產設備清洗不徹底、包裝材料污染以及產品開封后與空氣、口腔接觸等,都可能導致微生物滋生。


  被微生物污染的牙膏,不僅會影響產品的穩定性和保質期,更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威脅。因此,通過牙膏微生物檢測,嚴格控制牙膏中的微生物數量和種類,是確保牙膏產品質量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規范牙膏行業生產經營的重要依據。


牙膏微生物檢測


  牙膏微生物檢測方法


  1、牙膏細菌總數檢測方法


  細菌總數是衡量牙膏被微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反映牙膏生產過程中衛生控制情況。檢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樣品前處理:由于牙膏含有表面活性劑、防腐劑等成分,可能抑制微生物生長,需先進行中和處理。通常取一定量牙膏樣品,加入無菌生理鹽水或緩沖液,充分振蕩稀釋,消除抑菌成分干擾;若牙膏質地黏稠,可適當加熱(不超過40℃)或加入助溶劑,確保樣品均勻分散。


  梯度稀釋:將中和后的樣品按10倍梯度依次稀釋,選擇3個適宜稀釋度(如10?1、10?2、10?3),保證每個稀釋度接種后培養皿上的菌落數在30-300之間,便于準確計數。


  接種與培養:取每個稀釋度的樣品液0.1mL,均勻涂布在營養瓊脂培養基表面,置于36℃±1℃恒溫培養箱中培養48h±2h。


  計數與結果判斷:培養結束后,統計每個培養皿上的菌落數量,根據稀釋倍數計算每克(或每毫升)牙膏中的細菌總數。若菌落數超出標準范圍,則判定樣品微生物污染超標。


  2、牙膏致病菌檢測方法


  致病菌檢測是牙膏微生物安全的核心,需重點排查可能引發健康風險的特定微生物,常見檢測對象包括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檢測流程需結合致病菌的特異性生理特性設計:


  大腸菌群檢測:大腸菌群是糞便污染的指示菌,若牙膏中檢出大腸菌群,說明可能存在腸道致病菌污染風險。檢測時先將樣品接種至乳糖膽鹽發酵培養基,36℃±1℃培養24h±2h,觀察是否產氣;再取初發酵陽性樣品接種至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培養后觀察菌落形態,最后通過生化試驗確認是否為大腸菌群。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該菌可產生腸毒素,引發食物中毒或皮膚感染,在牙膏中屬于禁用致病菌。檢測時先將樣品接種至7.5%氯化鈉肉湯培養基,36℃±1℃培養24h±2h;再轉種至甘露醇高鹽瓊脂培養基,培養后觀察菌落,后續通過革蘭氏染色(陽性球菌)、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確認菌種。


  銅綠假單胞菌檢測:該菌易在潮濕環境滋生,可引起皮膚、黏膜感染,對免疫力較低人群危害更大。檢測時先將樣品接種至膽鹽乳糖培養基,36℃±1℃培養24h±2h;再轉種至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銨瓊脂培養基,培養后觀察菌落,最后通過氧化酶試驗(陽性)、綠膿素試驗(陽性)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