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次
2025-09-10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屏障器官,但長期或頻繁接觸含表面活性劑、防腐劑、香精等成分的洗滌劑,可能破壞皮膚屏障功能,引發接觸性皮炎等問題。尤其是手部皮膚,長期浸泡在洗滌劑溶液中時,刺激性風險更高。因此,國家《洗滌用品安全技術規范》(GB/T26396-2011)明確要求,各類洗滌劑必須通過皮膚刺激性試驗,確認安全后方可上市。該試驗不僅能幫助企業優化配方,更能為消費者規避皮膚損傷風險。
洗滌劑皮膚刺激性試驗方法及注意事項
(1)急性皮膚刺激性試驗:
急性皮膚刺激性試驗主要模擬單次、短期接觸洗滌劑的場景,判斷洗滌劑在短時間內是否會對皮膚造成刺激。試驗對象通常選擇健康家兔,具體流程如下:
試驗準備:選取體重2-3kg的健康家兔3-6只,試驗前24小時剪掉其背部脊柱兩側的毛發,脫毛范圍左右各約5cm×5cm,確保皮膚完整無破損。
樣品處理:取0.5-1.0mL液體洗滌劑,均勻涂抹在一側脫毛皮膚表面,涂抹面積約2.5cm×2.5cm;另一側脫毛皮膚不涂樣品,作為空白對照。
接觸與觀察:涂抹后用紗布和膠布固定,持續接觸4小時后取下敷料,用溫水輕輕洗凈殘留樣品。隨后在1、24、48、72小時觀察并記錄皮膚反應,重點檢查是否出現紅斑、水腫,以及紅斑的范圍、水腫的程度。
結果判定:根據紅斑和水腫的評分(無反應0分,輕度紅斑1分,中度紅斑2分,重度紅斑3分;無水腫0分,輕度水腫1分,中度水腫2分,重度水腫3分),計算平均得分。平均得分<0.5分為“無刺激性”,0.5-2.9分為“輕度刺激性”,3.0-5.9分為“中度刺激性”,≥6.0分為“重度刺激性”。
(2)多次皮膚刺激性試驗:
多次皮膚刺激性試驗針對長期、反復接觸洗滌劑的場景,評估洗滌劑是否會造成累積性皮膚刺激。試驗流程與急性試驗類似,但存在以下關鍵差異:
試驗周期更長:每天在同一部位涂抹樣品1次,連續涂抹14-21天,模擬長期使用的頻率。
樣品劑量調整:若急性試驗顯示樣品無明顯刺激,可適當提高劑量;若有輕度刺激,則維持原劑量觀察累積效應。
觀察重點不同:除紅斑、水腫外,還需關注皮膚是否出現干燥、脫屑、皸裂、色素沉著等慢性損傷,以及停止涂抹后皮膚的恢復情況。
結果判定更嚴格:即使單次接觸無刺激,若多次接觸后出現持續的中度及以上反應,仍判定為“不適宜長期使用”,企業需調整配方。
(3)皮膚腐蝕性試驗:
皮膚腐蝕性試驗針對可能含強酸、強堿成分的特殊洗滌劑,判斷其是否會直接破壞皮膚組織。這類試驗的核心是檢測“腐蝕性”——即造成不可逆皮膚損傷的能力,試驗要點如下:
試驗動物選擇:除家兔外,也可使用小型豬。
接觸時間靈活:根據樣品特性,接觸時間可縮短至1小時或延長至4小時,避免動物出現嚴重痛苦。
損傷判定標準:若接觸部位出現皮膚表皮脫落、真皮暴露、組織壞死等不可逆損傷,或清洗后21天仍未恢復,則判定為“腐蝕性”,產品包裝必須標注“腐蝕性”警示標志及“戴耐酸堿手套操作”“避免接觸皮膚”等安全提示。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

整體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