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新聞資訊
INFORMATION CENTER
新聞資訊 技術文章 化妝品修護功效檢測:從體外實驗到人體功效評價全流程
化妝品修護功效檢測:從體外實驗到人體功效評價全流程
  • 12次
  • 2025-10-31

  化妝品修護功效檢測是指通過科學實驗方法,在特定條件下驗證產品是否具有宣稱的修護效果的過程。體外檢測是在實驗室環境中,通過細胞模型、皮膚等效物等,檢測產品成分對皮膚屏障相關指標的影響。而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是在符合倫理規范的前提下,招募志愿者進行試用,通過專業儀器和主觀評價,監測產品使用后的實際修護效果。


化妝品修護功效檢測


  化妝品修護功效檢測評價全流程


  (1)第一階段:體外實驗(實驗室初步篩選)


  該階段主要在實驗室環境中完成,目的是初步驗證產品或成分的修護潛力,排除無效配方,降低后續人體實驗成本。


  1.核心檢測內容


  皮膚模型測試:使用3D表皮模型或皮膚等效物,模擬人體皮膚結構。通過化學試劑(如十二烷基硫酸鈉)破壞模型屏障后,涂抹測試產品,檢測24-48小時內的屏障恢復情況。


  成分活性驗證:通過細胞培養實驗,檢測產品成分對神經酰胺合成酶、透明質酸合成酶的激活作用,或對炎癥因子(如IL-6)的抑制效果,從分子層面證明修護潛力。


  2.關鍵輸出指標


  模型皮膚的經皮水分流失(TEWL)恢復率,恢復率越高,說明屏障修護潛力越強。


  修護相關物質(如神經酰胺、透明質酸)的含量提升百分比。


 ?。?)第二階段:人體功效評價(臨床實際驗證)


  這是驗證產品是否具備真實修護功效的核心環節,需在符合倫理規范的前提下,在真實人體皮膚上開展測試。


  1.前期準備


  受試者篩選:招募符合條件的人群,如皮膚屏障受損者(TEWL>20g/(h?m2))、敏感肌人群或有干燥泛紅問題的受試者,排除孕婦、過敏體質者及正在使用同類產品者。


  環境控制:測試需在恒溫(22±2℃)、恒濕(50±5%RH)的實驗室進行,避免環境因素干擾結果。


  2.測試實施(以28天周期為例)


  基礎數據采集(D0,使用前):通過專業儀器測量受試者面頰區域的TEWL值、皮膚含水量、泛紅指數,同時拍攝皮膚特寫照片,記錄初始皮膚狀態。


  產品使用(D1-D28):受試者按規定使用產品(如每天早晚各1次,潔面后涂抹),期間禁止使用其他修護類產品,避免暴曬、熬夜等干擾行為。


  階段數據采集:分別在使用后7天(D7)、14天(D14)、28天(D28)重復基礎數據采集步驟,對比各指標變化。


  主觀評價收集:在每個時間節點,讓受試者填寫問卷,評分皮膚干燥、泛紅、刺痛等問題的改善程度(通常采用5分制,1分為無改善,5分為顯著改善)。


 ?。?)第三階段:結果整合與宣稱


  將體外實驗與人體實驗數據結合,形成完整的功效驗證報告,為產品功效宣稱提供依據。


  1.數據整合分析


  對比體外實驗的成分活性數據與人體實驗的皮膚指標變化,驗證“成分潛力”與“實際效果”的一致性。


  2.合規宣稱


  依據《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將檢測結果轉化為合規的功效宣稱,如“幫助修護皮膚屏障”“緩解干燥泛紅”,避免使用“治療”“修復”等醫療術語。


  保留完整的檢測報告,以備監管部門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