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次
2025-06-24
最小抑菌濃度(簡稱MIC),是指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某種抗菌藥物能夠抑制特定微生物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這里的“抑制生長”,通常表現(xiàn)為肉眼觀察不到微生物的繁殖,或通過儀器檢測未發(fā)現(xiàn)微生物數(shù)量增加。它是一個量化指標,以μg/mL或mg/L等單位表示,用于精確衡量抗菌藥物對微生物的抑制能力。最小抑菌濃度測定有哪些方法?
最小抑菌濃度測定方法
一、稀釋法
(一)肉湯稀釋法
原理:將抗菌藥物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進行一系列倍比稀釋,使藥物濃度呈指數(shù)遞減,然后向每管含有不同濃度藥物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等量的試驗菌懸液,經(jīng)過一定時間培養(yǎng)后,觀察微生物的生長情況,以肉眼觀察無細菌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即為該藥物對受試菌的最小抑菌濃度。
操作流程:首先準備適宜的液體培養(yǎng)基,如用于細菌檢測的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TSB)。將抗菌藥物用培養(yǎng)基稀釋成一系列濃度,如1024μg/mL、512μg/mL、256μg/mL等,一般稀釋8-10個濃度梯度。在無菌試管中依次加入不同濃度的藥物稀釋液,每管1mL。接著向每管加入0.1mL含菌量為5×10?-5×10?CFU/mL的試驗菌懸液,同時設(shè)置陽性對照管(不加藥物,只含菌懸液和培養(yǎng)基)和陰性對照管(只含培養(yǎng)基)。將試管置于適宜溫度下培養(yǎng),細菌通常在35℃培養(yǎng)18-24小時,真菌在25℃培養(yǎng)24-48小時,觀察試管內(nèi)液體渾濁情況,記錄MIC。
(二)瓊脂稀釋法
原理:將不同濃度的抗菌藥物均勻混入瓊脂培養(yǎng)基中,制成含藥瓊脂平板。然后將一定量的試驗菌懸液點種或涂布在含藥平板表面,培養(yǎng)后觀察細菌的生長情況,以在瓊脂平板上沒有細菌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作為最小抑菌濃度。
操作流程:先配制不同濃度的抗菌藥物溶液,將其按一定比例加入融化并冷卻至50℃左右的瓊脂培養(yǎng)基中,充分混勻,倒入無菌平皿制成含藥瓊脂平板。取適量試驗菌懸液(通常為1-2μL,含菌量約10?CFU)點種在含藥平板表面,或用涂布器將菌懸液均勻涂布于平板。將平板倒置,在適宜溫度下培養(yǎng),觀察菌落生長情況,確定MIC。
二、擴散法
紙片擴散法原理: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濾紙片貼在已接種試驗菌的瓊脂平板表面,藥物在瓊脂中向周圍擴散,其濃度呈梯度遞減,在紙片周圍一定距離內(nèi)的細菌生長受到抑制,從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與藥物濃度、藥物對細菌的抑菌活性以及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相關(guān),通過測量抑菌圈直徑,并與標準值比較,可間接推斷出最小抑菌濃度范圍。
操作流程:首先制備瓊脂平板,將融化的瓊脂培養(yǎng)基倒入無菌平皿,使其厚度均勻。用無菌棉簽蘸取菌懸液,在瓊脂平板表面均勻涂布,確保細菌均勻分布。待平板表面水分稍干后,用無菌鑷子將含有不同抗菌藥物的紙片貼于平板表面,輕輕按壓使其與瓊脂緊密接觸。將平板倒置,在適宜溫度下培養(yǎng)16-18小時(細菌)或24-48小時(真菌)。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根據(jù)CLSI(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或EUCAST(歐洲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委員會)制定的標準判斷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推斷MIC范圍。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wù)機構(gòu)。

整體技術(shù)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