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新聞資訊
INFORMATION CENTER
鞋類抗細菌性能試驗方法及標準
  • 14次
  • 2025-07-03

  在鞋類產(chǎn)品的質量評估體系中,抗細菌性能是一項重要指標。鞋內環(huán)境溫暖潮濕,為細菌滋生提供了理想條件,細菌滋生不僅可能導致鞋類產(chǎn)品出現(xiàn)異味、損壞,還會對穿著者的腳部健康構成威脅。因此,準確評估鞋類的抗細菌性能意義重大。鞋類抗細菌性能試驗有哪些方法及標準?


鞋類抗細菌性能試驗


  鞋類抗細菌性能試驗標準


  GB/T38017-2019《鞋類和鞋類部件抗細菌性能評估試驗方法》該標準適用于所有使用非溶出抗菌處理的鞋類和鞋類部件。如果聲稱整鞋具有抗細菌性能,幫面、襯里、內底、內墊、外底等主要部件需分別進行測試;若僅某一部件中的一種材料宣稱抗細菌,能分離該材料時對其單獨測試,否則測試整個部件。


  鞋類抗細菌性能試驗方法


  (1)菌液吸收法


  操作流程:將定量的菌液均勻涂抹在樣品表面或內部,保證抗菌劑與菌液充分接觸。隨后,將樣品置于適宜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通過觀察并記錄細菌數(shù)量的變化,來評估樣品的抗細菌效果。若經(jīng)過培養(yǎng)后,樣品上存活的細菌數(shù)量遠低于空白對照,表明該鞋類產(chǎn)品具有良好的抗細菌性能。


  (2)膜接觸法


  操作流程:把樣品與含有菌液的培養(yǎng)基緊密接觸,經(jīng)過一定時間培養(yǎng)后,觀察培養(yǎng)基上細菌的生長情況。若樣品周邊的細菌生長受到明顯抑制,形成清晰的抑菌圈,說明該樣品具有抗細菌性能,抑菌圈越大,抗細菌效果越顯著。


  (3)振蕩法


  操作流程:通過振蕩設備使樣品與菌液充分混合,模擬鞋類在實際穿著過程中細菌與鞋材的接觸情況。振蕩結束后,觀察并記錄細菌數(shù)量的變化。若細菌數(shù)量增長緩慢甚至減少,證明該鞋類產(chǎn)品具備較好的抗細菌能力。


  鞋類抗細菌性能試驗結果分析


  在抗菌性能分級方面,當細菌減少率≥99%或抗菌活性值≥2.0時,可認為鞋類具有優(yōu)秀的抗細菌性能;細菌減少率在90%-98%或抗菌活性值在1.0-1.9之間時,為良好的抗細菌性能;細菌減少率在70%-89%或抗菌活性值在0.5-0.9之間時,具有一定的抗細菌性能;細菌減少率<70%或抗菌活性值<0.5時,抗細菌性能較差。


  同時,對于具有特殊抗菌功能要求的鞋類產(chǎn)品,如醫(yī)療用鞋、運動員專用鞋等,可根據(jù)實際需求制定更嚴格的抗菌性能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