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新聞資訊
INFORMATION CENTER
亞慢性經皮毒性試驗目的及方法
  • 11次
  • 2025-07-29

  亞慢性經皮毒性試驗核心是通過讓實驗動物(通常為大鼠、豚鼠或家兔)的皮膚持續、重復接觸受試物(經皮涂抹、敷貼等方式),接觸期限一般為14天、28天或90天(根據試驗目的和相關標準確定,常見為28天或90天),觀察動物在接觸期間及恢復期內的毒性反應,從而推斷該物質對人體經皮長期接觸可能產生的健康風險。


亞慢性經皮毒性試驗


  亞慢性經皮毒性試驗目的


  亞慢性經皮毒性試驗是毒理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是評估化學物質經皮膚反復接觸后對機體產生的毒性作用。


  通過該試驗,可確定化學物質經皮接觸的亞慢性毒性劑量,了解其毒性反應的性質、程度、靶器官以及毒性作用的可逆性等,為化學物質的安全性評價、職業接觸限值制定、危險度評估以及相關防護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亞慢性經皮毒性試驗方法


  1)動物選擇:


  一般選用健康的成年大鼠或豚鼠,也可根據試驗需求選擇其他種屬動物。選擇的動物應體重相近、雌雄各半,以減少個體差異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2)染毒準備:


  首先要對動物的染毒部位進行處理,通常選擇背部皮膚,將該部位的毛發剃除,注意避免損傷皮膚。剃毛面積一般為動物體表面積的10%-15%左右。


  3)染毒方式:


  將一定濃度的受試化學物質均勻涂抹在動物剃毛后的皮膚上,然后用適當的敷料覆蓋,以防止受試物揮發和動物舔食。染毒頻率通常為每天1次,連續染毒21-90天,具體染毒期限可根據試驗目的和相關規范確定。


  4)觀察指標:


  在染毒期間和染毒結束后,需對動物進行全面的觀察和檢測。觀察內容包括動物的一般狀況,如行為活動、進食量、體重變化、皮毛狀態等;定期檢測血液學指標(如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等)和血液生化學指標(如肝功能、腎功能相關酶和物質的含量等);對動物的主要臟器(如心、肝、脾、肺、腎等)進行大體解剖和組織病理學檢查,觀察是否有器質性病變;同時還需記錄動物的死亡情況和中毒癥狀出現的時間、程度及持續時間等。


  5)劑量分組:


  為了確定不同劑量下的毒性反應,通常會設置多個劑量組,包括高、中、低劑量組和溶劑對照組。高劑量組應能引起明顯的毒性反應,但不導致過多動物死亡;低劑量組應不引起毒性反應;中劑量組則介于兩者之間,以觀察毒性反應的劑量-效應關系。


  6)數據處理與分析:


  試驗結束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項指標的平均值、標準差等,采用適當的統計學方法比較不同劑量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判斷受試化學物質的亞慢性經皮毒性作用。